《DesireinDesireintheDark原始资源》
中新网北京8月5日电(记者 徐婧)“这些青铜器很漂亮,我喜欢它们背后的故事。”5日,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的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前,市民朱女士带着小学二年级的女儿“再探”殷商。
为迎接博物馆暑期客流,当天该馆“看·见殷商”展览新增四件展品,嵌绿松石饕餮纹罍是其中之一。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、策展人高红清介绍,本次新增的四件展品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其中,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嵌绿松石饕餮纹罍器表通体铸槽,内嵌绿松石,整器工艺精湛,色彩瑰丽,在商代青铜器中较为罕见,展品为展厅内镶嵌绿松石的玉戈作补充,展示在不同器物上镶嵌绿松石的工艺。
另外三件文物蛇纹铜铲、玉鸟刻刀、戈形器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妇好墓。高红清介绍,蛇纹铜铲内有朽木,或为其被使用过的痕迹;玉刻刀是刻甲骨文的工具之一,这件玉鸟刻刀上有可佩带的小孔,既是小型艺术品又具实用性;戈形器头端作龙形,日字形眼,独角竖立,唇下垂,短身卷尾,其用途尚未被深入研究。四件文物丰富了本次展览中青铜器的器型,让观众更全面地“看见”殷商。
朱女士是该展5月开展时的首批观众,当天是她第二次到此参观。“展览的文物类型丰富,一些‘孤品’更是难得,每一件都不想错过。”她说,自己看过不少青铜器的文物展,“看·见殷商”展品涉及的工艺多、形制全,让孩子初步了解殷商文化的同时,也能继续给自己“补课”。
这个暑假,“看·见殷商”展览持续上新。除上述新增展品外,来自江西省博物馆的双面铜人像已于7月和观众见面,预计展出至8月31日;来自山东博物馆的祖辛方鼎拟于8月12日到馆,预计展出至10月12日。(完)
【编辑:张令旗】
新冠疫情暴发以来,变异病毒株不断出现,虽然传染性更强,但在疫苗和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,重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。目前,更多的注意力转向新冠长期症状,也就是俗称的“长新冠”。但由于缺乏长期数据研究,“长新冠”研究仍然没有科学的定论。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不久前开展全香港首个“长新冠”调查,试图拆解其中的谜团。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丘倩怡就此采访港中大医学院院长、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陈家亮,了解最新进展。《DesireinDesireintheDark原始资源》 当然在学术范围内,对于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观点也存有一些争论。比如有学者便认为,“尽管牛河梁遗址有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存在,但在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还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遗址,在这种情况下尚难于全面地衡量它的社会结构”,“特别是像城市、文字、金属器那些基本要素,在这里也是完全缺乏的,因而像‘文明的曙光’,‘文明黎明’或‘原始文明’一类的提法,似乎还难以成立”。还有学者认为,“尽管红山文化出土了大型的祭祀遗址,但还不具备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,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。”